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时事  >> 备考时事   
备考时事
2019年半月谈第16期_半月谈2019第16期文章汇总
http://www.zjgwy.org       2019-12-18      来源: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点此下载半月谈2019年第16期精选文章汇总(打印版)


  《半月谈》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必备的阅读学习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务员申论备考非常好的资料。


  下面是网页阅读版:


  半月评论


  1  “厕所革命”宜贴近民心


  “厕所革命”是一件惠民生的大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当前,“厕所革命”力度空前,在各地轰轰烈烈地推进,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难点问题,值得正视并加以解决。


  每一项政策要想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群众知道这个政策具体有哪些内容,要他们怎么做,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等。只有当绝大部分人从思想上、心底认同接受,才能说政策宣传是成功的。


  然而,一些地方对“厕所革命”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接受程度偏低。中部某县要求全县2019年底之前,所有村庄都完成厕所改造。时间紧、任务重,村干部只好硬着头皮上马,根本不召开全村动员大会,也不通过村广播进行宣传讲解。村民在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被迫接受厕所改造。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几十年蹲旱厕习惯了,让其突然改变习惯,他们会很抗拒,很不配合。


  一些地方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配套建设跟不上,工程推进困难重重。现在村干部最头疼的就是每一户都有不同的困难。有的可能是不通自来水,有的房前屋后可能没有合适的地方安装罐体(政府免费提供并安装),有的可能不愿意自己掏钱建厕所等。


  据推算,厕所改建、管道铺设等配套设施投入户均在2000~5000元,这对农户而言,是一笔不算小的开支,所以有的农户宁愿用又旧又臭的旱厕,也不愿意投钱改厕。


  除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之外,管护维修,定期收运、粪渣资源利用等后续管护工作不够完善,粪便后期处理问题普遍存在。


  比如,如果安装罐体的地方不合适,净化后的水就无处可排,或者流到邻居家禾场上,容易造成纠纷。


  针对此,某些地方探索建立“农户+服务站+养殖基地”“农户+专业公司+有机肥生产”等多种管护利用模式,值得各地借鉴推广。


  农村“厕所革命”初衷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村民健康,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广泛宣传,稳步推行,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多做实地调研,多想实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和忧虑,把这项民生工程真正做成民心工程。


  半月讲解


  2  走好“垃圾革命”的第一步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垃圾分类成了上海乃至全国的热门话题。广大城市居民普遍感慨,垃圾分类这一回“动真格”了。


  “动真格”无疑体现在一系列硬杠杠、硬约束上:对源头减量和全程分类管理作出强制规定;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规定了严格的惩戒措施,将生活垃圾管理综合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将单位和个人违规信息纳入社会信用系统。


  上海的率先行动传达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城市的垃圾分类已经从劝导志愿阶段进入强制推进阶段,已经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范畴。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今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从长远来看,当下的垃圾分类行动,正是中国城市一场系统性“垃圾革命”的开端。这场革命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步是用3到5年时间,通过强制性的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垃圾处理从填埋为主向焚烧为主、辅以资源化利用的重大转型,重点是处理好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第二步是再用10到15年时间强化循环经济、建设低废城市,重点是减少生活垃圾的增长和末端处理的分量,提高资源循环率,大幅减少垃圾焚烧和填埋比重。


  近日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中,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高度认可。在确立了垃圾四分类,即分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种类型之后,还要狠抓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哪个环节出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


  事实上,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更大挑战,在于垃圾前端分类标准的设置如何与后端处理能力相匹配。接下来应建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目标的数据共享大平台,以稳定可靠的数据采集机制和公开透明的数据发布渠道,增强公众对自己付出结果的感知度。


  垃圾分类只是垃圾处理乃至“垃圾革命”的第一步,由此入手,探索构建闭合的垃圾分类处理链条,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我国“垃圾革命”才能抵达最终目的地。


  半月调查


   尾菜之困,尾大不掉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产生了大量废菜烂叶,累积倾倒的尾菜腐烂变质,令人作呕。由于蔬菜流通环节的尾菜量大且集中,并且资源化利用难度大、处理成本高,甘肃尾菜治理已有10余年,至今未有明显成效。


  菜库变成垃圾场,随意倾倒隐患大


  甘肃省兰州市是我国高原夏菜主产区,也是“北菜南运、西菜东调”集散中心。


  每到蔬菜产销旺季,沿着G312国道或G22高速途经兰州高新区定远镇时,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酸臭味。当地居民告诉半月谈记者,这是堆积的尾菜腐烂后散发的臭味。蔬菜在运往各大消费市场前,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必须去掉的菜叶就是尾菜。


  半月谈记者在兰州市高新区定远镇、榆中县三角城乡等蔬菜集散中心看到,满载蔬菜的货车随处可见,几乎每个蔬菜保鲜库里都堆满了废菜烂叶,部分腐败尾菜堆渗出黄绿色水体四处横流,滋生出一群群蚊蝇。


  在定远镇全顺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菜库,工人们正忙着分拣蔬菜。一棵娃娃菜被剥得只剩白色的菜心,一根芹菜要去掉近2/3的茎叶,几名工人不一会儿就被堆积的尾菜包围。


  兰州市农产品产销协会会长蒋建伟告诉半月谈记者,大部分蔬菜在包装前至少会去掉1/3的菜叶,并且蔬菜产销季节集中,尾菜量大难处理,很多菜库企业只能暂时把尾菜堆放在菜库的院子里。“仅定远镇就有40多家菜库企业,每天产生的尾菜超过3000吨。”


  据了解,过去定远镇的尾菜都集中倾倒在定远镇蒋家营村胡家沟。去年6月份,当地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整治胡家沟,并禁止在胡家沟倾倒尾菜。


  半月谈记者看到,有执法车辆在胡家沟附近巡查,但是仍有部分菜库企业偷偷地找其他地方倾倒尾菜。蒋家营村东山一处山坡,多了几个机械挖掘的深约4米、长约20米、宽约5米的深坑,坑体中填满腐败的尾菜,部分坑体的尾菜已发黑并渗出黑水,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黑水坑。


  据司机介绍,这是部分菜库企业租用的专门用于倾倒尾菜的土地,随意倾倒尾菜的现象在当地仍然较为普遍。


  探索尾菜治理,10余年成效不彰


  高原夏菜产业已成为兰州市特色品牌产业。近年来当地虽然探索了尾菜生物发酵、工厂化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但仍无法破解尾菜之困,主要卡在两个方面。


  一是尾菜量太大,产生期集中。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员晋小军跟踪调查尾菜问题10年有余。他介绍,尾菜主要在蔬菜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产生,生产环节产生的尾菜通过生物菌剂堆肥、沤肥等方式,可以就地处理、直接还田。但是流通环节的尾菜量大、集中,现有尾菜资源化利用企业无法消纳,处理难度大。


  每年6月至9月,除了兰州本地蔬菜外,来自永昌、临洮等省内多地和宁夏、青海等省区的蔬菜,都会在兰州包装为成品,经过冷藏处理后,再销往外地。兰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18年兰州市仅流通环节产生的尾菜就超过90万吨。目前兰州现存的工厂化处理生产线,年处理尾菜只在10万吨左右。


  二是尾菜处理成本高。2018年浙江华庆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榆中县三角城乡一家菜库企业合作,投入1200万元建成运营了一条工厂化处理生产线,日处理尾菜400吨。华庆元公司兰州分公司负责人张文俊介绍,生产线采取机械压榨、固液分离的处理方式,处理一吨尾菜的成本达到106元。由于很多菜库企业拖欠尾菜处理费用,生产线现在基本处于停工状态。


  据了解,兰州市政府曾引进广西来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尾菜生产有机肥,这是一个省级尾菜处理利用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但由于成本、融资等多种原因,企业运行不久就停工停产。


  甘肃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吕文军介绍,兰州高原夏菜以娃娃菜、菜花、芹菜等叶菜为主,尾菜含水率超过90%,干物质非常少,有机肥、饲料产出率低、成本高,并且尾菜易腐烂变质,尾菜资源化利用项目缺乏吸引力。


  吕文军说,过去他们曾尝试发展沼气、养殖面包虫等方式处理尾菜,但是尾菜水分太大,产气量太低,并且尾菜量太大,靠养殖面包虫根本无法消纳产生的尾菜。10多年下来,推荐和试用的方法有多种,但都难以解决尾菜之困。


  综合施治方可避免治理“烂尾”


  高原夏菜产业是甘肃扶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甘肃鼓励适宜蔬菜种植地区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750万亩增长至2018年的980万亩。随着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尾菜量也急剧攀升。吕文军、晋小军等人认为,在国家环保政策收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背景下,尾菜亟须综合施治。


  不少蔬菜种植大户和菜库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寄希望于政府解决尾菜难题,不愿承担尾菜治理费用。“要彻底解决兰州尾菜难题,必须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吕文军说,现有很多尾菜处理技术均已成熟,通过政府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开办尾菜处理工厂,菜库企业强制性缴纳尾菜治理费用,以补贴尾菜处理成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付费”的综合治理机制,方能解开死结,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要加强职能部门的协同监督管理。吕文军、晋小军等人认为,尾菜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土、环保等部门协同发力。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监管、污染惩治等责任,强化对随意倾倒尾菜等行为的监管和惩治。


  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据了解,甘肃省自2011年起,每年省级财政补贴1000万元用于治理全省尾菜难题。这1000万元的补贴主要用于全省蔬菜生产环节的尾菜处理,流通环节的尾菜处理补贴仅有100万元。一些蔬菜企业和尾菜处理企业建议,可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企业按照环保要求处理尾菜。


  半月世界


  4  大变局下的世界力量格局走势


  世界力量格局是国家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情况,反映了国际体系在特定时期的实力分布状态。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力量格局也处在深刻调整和转型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国际权力的转移和再分配。正确认识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形势的演进方向,增强外交运筹的战略定力。


  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


  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历史性趋势。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是国际力量格局中的主导者。1500年前后,欧洲通过一系列变革逐渐脱颖而出。文艺复兴促进了商贸繁荣,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地理大发现开辟了全新的贸易路线,大大拓展了欧洲人的自然地理知识和资源攫取能力。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和理性,为欧洲的国家革命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思想武器。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坚船利炮帮助欧洲拓展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凭借上述,欧洲确立起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然而,欧洲列强始终不能协调和克服相互之间的矛盾,争霸与制衡的战争始终如影随行,并最终埋葬了欧洲主导的强权秩序。


  随着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崛起,国际权力重心逐渐从欧洲向北美转移。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和军事能力,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成为西方世界新的领导者。美国主要通过制度建构和价值引领来行使国际领导权。冷战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遭遇过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挑战,以及非西方世界去殖民化运动的冲击,但其国际主导地位并没出现根本性动摇,且伴随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实现了从西方领导到全球霸权的战略转变,世界格局形成了一个全球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双层权力结构。


  然而,冷战结束至今短短20多年时间,西方国家普遍遭遇战略困境,实力地位明显下降。美国接连犯下战略错误,经济高度虚拟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形同虚设,最终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外层面,美国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深陷反恐战争泥潭,国家实力和国际形象双双透支。特朗普政府一味鼓吹“让美国再次伟大”,动摇了美国的国际信誉和霸权根基。


  作为西方阵营重要成员的欧洲国家,其发展趋势同样难言乐观。过去10年,欧洲遭受主权债务危机、移民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危机等接连打击。经济增长停滞、社会福利锐减、安全环境恶化,大众的民粹主义情绪加剧。英国“脱欧”悬疑、法国黄背心运动和德国默克尔时代的谢幕,意味着欧洲“三驾马车”面临困局。凡此种种,都表明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挫折,加速其国际地位的边缘化。同为西方阵营中的日本在经历“安倍经济学”的强刺激之后,经济增长有所起色,但从中长期看,日本面临着巨额公共债务、人口结构老化和社会活力缺失等结构性难题,愈发难以支撑其大国梦想。


  伴随着西方国家整体地位的下降,非西方力量的群体壮大是大势所趋。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先是通过努力抗争结束了殖民半殖民状态,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而后通过对内改革和融入国际体系,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国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国际权力转移的决定性力量。目前,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已占到世界总量的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高达80%。


  两类国家内部复杂分化


  当然,世界力量格局的“东升西降”是趋势但非定势。近年来,两类国家内部出现了微妙和复杂的分化组合。


  首先,西方集团内部出现重大分化。特朗普执政以来通过结构性减税、放松金融监管、引导海外企业和资金回流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美国经济强势增长。美国大规模扩充军力,加速核武、网络、空天等新型武器的研发,确保其绝对军事优势。对外,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力促其盟友在贸易和安全问题上做出让步。总体看,美国保持了在西方集团内部的实力地位。


  其次,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成长烦恼。印度贫富差距、金融腐败、贸易恶化等问题突出,现代国家建构的任务远未完成。俄罗斯在外交和军事上的攻势遮掩不住整体的虚弱,经济结构畸形、政治社会矛盾突出。巴西、南非经济增长失速,伴之以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抓住国际权力转移的难得机遇,利用双边、多边平台积极加强团结合作。非盟、东盟、阿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一带一路”建设等各种区域、次区域和跨区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以上世界力量格局的阶段性变化带来了国际体系的震荡和冲突。西方国家希望继续维持全球领导地位,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求获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两类国家及其内部的激烈博弈使得国际秩序呈现出更为无序和碎片化的状态。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俨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麻烦制造者。特朗普执政以来在国际上不断退群、废约、脱钩,在全球范围内发起贸易战,对长期追随自己的盟友也大打出手。这一系列单边主义、保守主义的做法加剧了大国关系紧张和全球治理失灵。


  在人类走向进步还是倒退、开放还是封闭的重要关口,中国的力量和角色备受关注。当前,中国尽管遭遇转型困难和外部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但其发展拥有广阔空间和足够韧性,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展望未来,中国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与各国深化共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力量格局的转换更加公正合理、平稳有序。


  基层治理现代化


  5  机构改革磨合期,应急部门能否应大急


  当前,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正处于新旧机制转型、职责交接、力量转换的特殊阶段。随着机构改革持续推进,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陆续成立,机构、职能整合不断加速,过去各部门“九龙治水”“各扫门前雪”等难题正在逐步破除。


  半月谈记者近期发现,机构改革磨合期,旧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一些新矛盾开始显现,部分高风险岗位专业人员流失,一些领域人力与事权难匹配,部门职责分工边界不够明确,地方机构重建有待从“物理相加”走向“化学融合”。


  压力大、风险高,部分专业人员流失


  某产煤大省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机构改革后,各市承担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科(处)室数量明显缩减,从改革前的66个减为改革后的35个。一些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监管的专业人员流失,各市从事煤矿安全监管的专业人员从169人减至65人,执法队伍从609人减少到475人。


  基层安全监管人员经常深入厂矿一线,随时面临威胁生命的各类危险。他们告诉半月谈记者,不管平时做了多少工作,一旦发生事故还是会被追责问责,轻则断送前程,重则锒铛入狱。改革过程中,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安监”不愿继续留在安全监管部门。


  机构改革中,人员安置要遵循“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然而,实际工作中,一部分随编转隶人员对业务不熟悉、人岗不适应,而熟悉业务的人员往往存在行政、事业人员混岗使用等现象。


  中部某县原煤炭局为事业单位,新组建的应急管理局是行政单位,一些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的干部由于身份问题难以划转。


  除安全监管人员外,消防部队改革转隶过程中,也存在人员减少现象。今年3月应急管理部召开的首场专场发布会透露,较2018年同期,今年春防期间,转隶后的森林消防局队伍战斗员额减少7200多人,驻防点增加了18处。


  南方某地消防部门负责人认为,面对“全灾种、大应急”救援任务,既需要擦亮灭火救援这块“老字号”品牌,又要练硬综合救援的“主力军”本领。但在新任务新使命面前,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严重短缺,承担特殊任务的拔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不少基层应急工作人员表示,机构改革后,工作量呈几何级增长,身心压力较大。


  职能增、编制不增,改革卡在“最后一公里”


  某消防部门人士说,随着城镇化推进,消防任务越来越重。根据有关规定,城区4至7平方公里要建一个消防站,但很多地方没有落实。过去,由于编制不够,消防员数量紧张,只能招聘合同制消防员。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消防任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编制仍没有增加。


  一位长期在消防部门工作的人士透露,有些县的消防中队在编才十几个人,除去轮休,正常执勤的人更少,很难去实施救火任务,不匹配救援国家队的身份。根据政策要求,消防人员建设的缺额部分,地方政府要补上,但各地落实情况不一。“有的政府,都不跟消防部门来往,不补充招聘消防员。”


  不少应急部门人士反映,在大应急机制下,上面的改革设想非常符合基层现实和需要,问题是,各地怎么落实建强、建精应急队伍。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城市在消防力量、装备等投入方面“补旧账”,但仍有大量地区没有做到。总体而言,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政府对消防力量的建设投入较多,越是偏远落后地区越少。“消防装备价格很高,一台车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如果财政投入少,装备力量配备就很难。”一位消防员说。


  北方地区一位消防支队长表示,就拿单兵图传设备来说,有的单位刚为各执勤单位全面配备3G设备,有的省市已经将4G、5G单兵设备投入实战。应急管理部门还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应急通信组织体系。


  受访应急部门呼吁,改革不能简单增加职能,必须同步加大投入,保证有人干活,才有执行力。特别是编制配备和经费、装备的投入要按政策要求到位。不能让改革卡在“最后一公里”,让消防场地、人员、装备、经费陷入“走长征”局面。


  机构改革要从“物理相加”走向“化学融合”


  机构改革过程中,如何做到各部门之间职责分工明确是一大难题。不少地方特别是一些任务重、压力大的职能几乎成了“烫手的山芋”,有的随意推诿,有的不愿承接。


  沿海某市有部门提出,应急管理部门既然有救援的职责,那么城市除雪的职责就应该划转到应急管理部门。东部某市城市管理局认为,防汛抗旱指挥部设在应急管理局,那么城市防汛工作也应该在应急管理局。事实上,应急管理部门并不拥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和装备。


  中部地区一位县长表示,如果各个职能部门不能相互合作,不仅大应急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应急能力反而可能会被削弱。比如,过去护林防火是整个林业局和基层乡镇共同发力,简单地把工作推给应急管理局后,光靠一个科室、股室,难以防范风险隐患。


  南方某市一位消防部门负责人直言,在应急管理改革之初,消防要把行政审批职能移交给地方政府,但有些地方政府一度“很不情愿”。地方政府不愿意接的理由:一是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编制紧张。


  在消防行政审批转移给地方政府部门后,一些地方的消防行政审批委托中介机构在做,交接之初甚至出现群众办事不方便的现象。


  基层应急人士认为,完成组织架构重建、实现机构职能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真正要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针对机构运行中遇到的磨合问题,一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对“三定”规定中明确的职责要履职到位,不推诿扯皮;二要进一步厘清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对已明确的职责分工,要坚决执行;三要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应急管理部门履行好综合协调职能。


  同时,地方政府要站在全局的角度,重视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属于自身的配套责任必须真正落实。只有平时投入到位,关键时刻才能应急有力。


  教育改革进行时


  6  “流动+留守”儿童,监护真空下的高危群体


  浙江9岁女童章子欣被害引发网络普遍关注和考问。章子欣并不是单纯的留守儿童,而是处于流动社会中的留守儿童。半月谈记者在甘肃走访多个农村家庭及学校发现,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正面临着留守和流动两种风险叠加的境遇,监护存诸多空白点。


  一边留守,一边流动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受各地撤并村小、家长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等因素影响,众多留守儿童搬离祖辈一直居住的农村,与老人一起租住在城镇学校附近的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变为“流动+留守”儿童,其居住地往往环境卫生差、交通干线密、流动人口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距离兰州市区50公里,这里聚集了大量流动的留守儿童家庭。9岁的罗若彤就读于榆中县甘草店镇中心小学。早年父母离异,父亲远在新疆打工,罗若彤与67岁的祖母张慧芳租住在距离学校1公里、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


  半月谈记者看到,祖孙俩挤在一张双人床上,床头堆放着被褥、衣物等,电线乱缠乱绕,燃气灶、取暖炉等生活设施杂乱堆放。屋外紧邻大型货车经过的交通要道,附近不少留守儿童都经由此处前往学校。


  张慧芳表示,院子里租住了3户人家,都是从农村搬来的。“孩子上学路上的交通安全我很担心,她独自在家我更担心。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张慧芳哭着告诉半月谈记者:“每次孩子和妈妈短暂见面后,孩子都会哭到晕厥,然后不断咳嗽。家里收入低,不能老去大医院,后来每次出现这个病就在附近诊所看,到现在也一直不知得的是什么病,但犯一次病,就要输液输很长时间。”


  “城里孩子定期进行的体检对很多流动儿童来说是奢侈品。流动儿童多在户籍地参加新农合,报销比较麻烦,生了病只能到小诊所去输液,实在扛不住了才到大医院治疗。”榆中县甘草店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辅导老师盛玉琴说。


  监护真空下,风险叠加


  最近发生的章子欣案,很多人都将悲剧根源指向了她流动留守儿童的身份。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孩子随着年龄变化,流动和留守的身份不断转化、重叠。如一些留守儿童小时候与父母在城市中生活,上学后则返回流出地区,从流动儿童转为留守儿童,再长大一些,则因为各种原因成为流动的留守儿童。


  在西部一些贫困农村,生态移民、扶贫搬迁、撤并村小等因素促使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由于城镇中没有就业,年轻劳动力往往选择外出就业,未成年子女和祖父母在城镇居住,他们中的不少人就成了流动的留守儿童。


  一些外出务工父母缺乏监护责任意识,任由年幼的未成年子女独自生活,较少回家看望或保持亲情沟通,甚至常年不与子女联系。


  学校监管也有限。盛玉琴说,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许多老师身兼多职,平日上学对留守儿童关注有限,一旦放假,更是鞭长莫及。农村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不畅,在安全衔接方面极易出现断裂。


  救济途径单一短暂。调查发现,流动的留守儿童相关的政府和社会救助虽从未中断,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机制,仅以送文具、走访慰问等流于形式的短期救助居多。


  筑牢安全墙,让孩子们都活得安全


  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矫正机制最为薄弱的人群,最脆弱的链条正承担着最重的重量。随着社会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章子欣们会处于“留守+流动”的境遇,该如何为这些孩子筑起安全的篱笆墙?


  建立多部门、多组织联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甘肃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副部长周艳建议,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爱保护工作机制,按照“谁的职责谁来尽”的原则,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工作协同。


  尽力构筑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专业化网络。榆中县甘草店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辅导老师邸颜颜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干预,都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应该有专业的人员、用专业的方式开展。


  完善救助保障体系和建立长效联系报警机制。榆中县教育局副局长谈应峰建议,针对性地实施医疗救助、购买意外保险、明确监护权等保障措施,提升精准帮扶的有效性。同时,公安部门加强留守儿童生存环境流动人口、闲散人员的摸底、统计和管理。


  解码城市


  7  邯郸:给心灵找家园


  心理咨询就像去健身,不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心灵时常得到休憩。从2014年开始,河北省邯郸市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网络,40家“心灵驿站”示范点成为群众心灵栖息的港湾。在“心灵驿站”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下,越来越多的人卸掉思想包袱,摆脱情绪困扰。


  “心灵驿站”直抵人心


  心理测量室、沙盘游戏辅导室、减压放松室、感觉统合辅导室和催眠放松辅导室……在邯郸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半月谈记者看到,这里的墙壁分别采用淡蓝、浅绿等温馨的色调,再加上优美舒适的挂图、生机勃勃的绿植,给人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


  在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正在对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在沙盘室,孩子们用各种新奇模具随心创造出一个个造型……


  “孩子与家长的矛盾纠纷,是当前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邯郸市博而雅“心灵驿站”负责人郝玉梅告诉半月谈记者,孩子出问题了,家长采取简单强制性措施,不仅很无效,也让孩子很“受伤”。


  亲子矛盾、家庭纠纷、情绪失落、职场烦恼……为帮助群众纾解心理压力,2014年始,邯郸市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网络,专兼职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他们走进学校为学生开展心理疏导、走进灾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走近社区开展心理义诊、到敬老院为老人进行疏导关怀等。


  邯郸市第一中学“心灵驿站”示范点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中共同关注的话题,组织策划了校园心理剧展演,《同情恋?友谊》《高中=学习?》《兵荒马乱,始作流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等节目,让同学们学会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月光心灵驿站”公益广播栏目主持人蘭音等业内人士认为,当代社会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常常使人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个人亚健康情绪不断积累,大众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这些负面情绪应当及时疏导清除。


  “身体是硬件,心理是软件,当心理疾病的魔爪来袭,伤害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身体健康,更是整个社会的和谐。”邯郸市委宣传部调研员李海祥说,“我们要用“心灵驿站”来疏解群众情绪,化解心理矛盾,构筑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


  建队伍,搭平台


  邯郸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陈玉洲向半月谈记者介绍,邯郸市采取专兼结合的办法,建立了一支以心理咨询专家为指导、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为骨干、心理服务志愿者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在前期,他们对全市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从业人员进行摸底统计,并与之建立联系,形成了心理咨询师专家库。在全市近千名心理咨询师队伍中,有80%的人员被企业、社区聘为义务咨询师,为全市开展“心灵驿站”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有了人才支撑,邯郸市还搭建平台,通过三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一是搭建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和公众服务平台。


  “月光心灵驿站”公益广播节目成为广受邯郸市民欢迎的形式。广播每晚黄金时段在收听率较高的邯郸电台交通广播频率播出,心理专家担当栏目嘉宾,围绕热点问题,现场答疑解惑,开展心理疏导。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月”宣传、心理健康公益巡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一系列平台,都在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二是根据不同对象分类打造百姓身边的“心灵驿站”。这些“心灵驿站”分布在社区、学校、医院、机关,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的心理咨询疏导服务。


  邯郸市第一看守所副所长谭君磊介绍,他们对每个犯罪嫌疑人都要通过“房、树、人”等测验方式,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有个犯罪嫌疑人进来后,让他画房、树、人,结果他画得歪歪扭扭,人像火柴棍,发现疑点后我们进一步询问,得知犯罪嫌疑人患有抑郁症。于是,我们及时跟进心理疏导,避免了他在监舍内和其他人员产生矛盾。”看守所管教科长、“心灵驿站”负责人刘顺利说。


  三是建立市级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情况,特别组织专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016年7月,邯郸市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为帮助受灾群众、救灾人员顺利度过心理危机高发期,邯郸市派25名心理援助志愿者进驻灾区一线,采取倾听倾诉、团体辅导、一对一疏导、跟踪督导等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心理援助,并按照服务对象需求,分类建立心理辅导档案,后期进行持续巡回跟踪服务。


  心灵关怀需要长效机制


  推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保证心灵关怀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据了解,邯郸市通过三种机制确保心灵关怀活动可持续运行。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机制。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一个系统工程,邯郸市运用市场机制,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邯郸市政研会经多方努力,与邯郸电台、邯郸市第一医院联合成功开办了“月光心灵驿站”栏目。


  二是激励培育机制。邯郸市开展“心灵驿站”示范点创建评选活动,对评选上的挂牌表彰。同时,印发专门文件,鼓励企业、学校、机关等有关人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要求各单位对取得国家资质证人员的相关费用给予报销支持。


  三是交流学习提升机制。邯郸市发挥专家库优势,定期组织专家进“心灵驿站”,点评驿站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工作案例;定期组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集中培训,打造叫得响的亮点工作、品牌工作。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失眠障碍、焦虑障碍、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邯郸的“心灵驿站”正是落实该行动的有益探索。当然,其探索仍在路上,需要扩面提质,持续发力,帮助更多的人给心灵找到家。


  时政·财经


  8  空调能效造假,玷污“中国制造”生态


  前不久,格力电器举报奥克斯“能效造假”事件引起业内关注。此前,2018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空调等23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江苏春兰空调、广州日立冷机等知名企业生产的部分空调在制冷量、能源效率等级项目上不合格。2018年8月,据江苏省质监局通报,家用空调抽查合格率仅为77.1%,东洋TOYO等品牌空调检验出产品能效比不合格。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自2005年实施空调能效标识制度以来,国内能效虚标案例呈现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等特征,即使在近年加强监管的大背景下,也未见根本好转。


  知名企业“造假”危及行业生态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所副所长李磊等专家说,能效虚标这一行业痼疾严重危及“中国制造”声誉和行业生态。“造假不除,‘中国制造’就难以振兴。”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能效虚标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消费者,但最大的受害者却是“中国制造”。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红一认为,虽然目前已经有相关举报制度,但对于消费者而言,电器产品的能效大小并不影响正常使用,加上专业鉴别能力欠缺以及打假成本太高,消费者往往息事宁人,吃哑巴亏。同行企业本应是最为合适的举报者,但反噬风险很大,一旦举报证据不足,将陷入“商业诋毁”或不正当竞争的不利境地。


  三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部分企业自律失范。长期以来,国家对于家电企业的能效、性能等产品技术参数,一直采取“自主申明、自主申报”,事后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和抽查的操作模式,但这种模式在少数企业自律失范甚至恶意造假的情况下,往往形同虚设。


  二是流通环节监管偏弱。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空调产品有抽检制度,涉及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不足,影响抽检这种事后监管制度效率的充分发挥。


  三是商业关系影响客观公正。相关部门对于空调产品的抽检,都是全国范围内一年阶段性的小批量、小范围抽样,而且相关抽查检测机构,与一些大中型企业还存在着长期的商业检测关系。这样就给大量想在能效、性能等参数指标上“虚标”“夸大”的行径留下空间。


  刘俊海、李磊等认为,针对当前企业自律失范等现象,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消费者监督、第三方监督、企业互查等社会监督方式。


  王红一认为,“中国制造”对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加大对能效虚标行为的处罚,增强有效监管,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科技·文化


  9  “爆款剧”是如何炼成的“正剧”品格,“正大”气象


  《大江大河》对时代变革的工笔细描,《都挺好》对家庭关系的精准触碰,《破冰行动》对缉毒战场的逼真还原,《长安十二时辰》对盛唐气象的高度复活……近一年来,国产电视剧精品迭出,多部“现象级”电视剧引爆荧屏,激起全民热议。这些叫好又叫座的“爆款剧”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与时代同频共振


  2018年以来,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迎来高光时刻。《大江大河》于平常中见真情、于朴实中现力量,刻画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创业激情和火热生活,唤起观众对时代的深刻记忆;《都挺好》精准触碰中国当代伦理观念变迁中的诸多痛点,表面是扯下“遮羞布”,实则希望帮助观众在现实中“修复”与“脱敏”;《破冰行动》则聚焦公安战线,讴歌和呼唤英雄主义……


  从主旋律题材到家庭题材,从社会热题到历史叙事,这些“爆款剧”紧贴时代脉搏、回应社会情绪,成为历史与审美价值兼得的精品。


  剧情悬浮、架空历史的古装题材电视剧“遇冷”,倒逼影视剧创作者将创作逻辑落脚到现实生活中。业内专家认为,近日热播、以盛唐为历史背景的《长安十二时辰》实际是一部带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主流作品。


  “现实主义不仅是题材的选择,更是一种创作态度”,这一观点日渐成为业界共识。《大江大河》《都挺好》的制片人侯鸿亮认为,创作者要从记录时代向照亮观众心灵迈进,为不同题材的创作赋予“正剧”品格、“正大”气象。


  展现“一剧之本”力量


  《大江大河》用7个月时间做出42集的分集大纲,《破冰行动》打磨剧本达5年之久,《长安十二时辰》编剧团队给第一集剧本写出23个版本,对剧本的“较真”使几部电视剧有了过硬底气。


  历史包含着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每个人的处境和选择、命运与悲欢,都是历史洪流中的涓滴。《大江大河》从普通人的生活史出发来回望大时代,观众不由自主地理解人物并为之动容。


  与以往历史剧的宏大叙事相比,《长安十二时辰》以小人物视角切入一场保卫长安的斗争,将个体角色与家国命运相交织。心狠手辣的狼卫也会牵挂妻儿,急功近利的旅贲帅也有心系苍生的使命感,人性的多面刻画让角色鲜活,也让剧情变得自然、饱满。


  《破冰行动》则因取材于真实缉毒案件而拥有了震撼性。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认为,该剧别具一格的故事架构颇具冲击力,一系列调查线索和人物关系交织错杂地出现,让观众感受到毒品罪恶链隐藏着大小“保护伞”。在悬念丛生、大开大阖的剧情下,观众获得了罕有的真实感体验。


  用匠心换人心


  “爆款剧”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对剧本的精心打磨,亦得益于整个团队各个环节的匠心制作。


  服装化妆道具影响观众的第一眼审美,决定一部作品的品相。为了保证时代质感和精神面貌,《大江大河》将小雷家村等场景根据历史事实1:1还原搭建,从镇上革委会办公楼、绿皮火车,到主人公身上洗褪色的裤子,高度还原的服化道让演员沉入角色,也让观众穿越回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


  《都挺好》片头曲中三弦与琵琶声交融的苏州评弹,一下子把观众拉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姑苏城。音乐上的“匠心”为这部当代剧注入地方人文风情。


  从《芈月传》中楚人的偏髻,到《延禧攻略》中满洲女子的“一耳三钳”,古装剧愈发注重历史时空的真实感与还原度,而《长安十二时辰》将此做到极致。


  SMG东方卫视总监王磊卿说:“工匠基因是从业者对作品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与投入,只有抱有匠心才能赢得观众的心。”


  生态·健康


  10  熬最贵的夜:90后朋克养生的嗨与丧


  又嗨又丧、慢性自杀+疯狂养生混搭,朋克养生就是这样一种边透支身体边自救恶补的生活行为。一边用最贵的面膜和眼霜,一边熬最长的夜;一边吃火锅,喝雪碧、可乐等碳酸饮料,一边饮王老吉败火。面膜、熬夜霜、枸杞、保温杯等成了朋克养生族的标配和自救稻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90后倾向这种“自相矛盾”的奇葩生活方式?


  透支身体是一种瘾


  “我如果晚上熬夜,睡觉前会在脸上涂厚厚的一层乳液,第二天起来以后再敷面膜。”大四毕业生小双说,“熬夜这种习惯是想戒都戒不掉的,我每天都会告诉自己,要早点睡觉,但越是给自己强调这件事,就越是没有睡意。”


  当熬夜成为一种戒不掉的瘾,为了寻求心理安慰,涂眼霜、敷面膜等行为成了部分年轻群体的偏好。


  “我就是熬最贵的夜,涂最贵的眼霜。”大三男生小伟表示,“因为一直熬夜,所以我买了蒲公英茶、六安瓜片、胎菊、大麦茶、苦荞茶等,每天喝,坚持吃水果。我知道熬夜不好,但熬夜过后,还是会想弥补一下,总觉得做了比没做好。”


  这种想要尽力去弥补作死行为带来的心理焦虑的做法,在朋克养生族里不在少数。一部分人对熬夜行为给出自己的理由。


  “白天的时间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有晚上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不觉得我是在熬夜,只是和你们的时差不一样,我2点多睡到10点,一样是8个小时啊。”已经工作的扬扬说。


  边宣泄压力,边恶补自救


  在快节奏、通勤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的环境下,不少年轻人违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辗转于KTV、酒桌、舞厅的夜生活往往在一天劳累工作结束后才刚刚开始。长期的早起晚睡透支了精力,导致他们身体受到损伤。


  “朋克养生”一词出现,众多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是其践行者之一。未到中年的年轻人的对话中开始出现“脱发”“秃顶”“初老”,健康红灯不断亮起,不少人因此走上养生道路。追根究底,朋克养生即通过所谓的养生方式来缓解内心对于身体透支的恐惧。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年轻人追求养生的“仪式感”。90后一代生长于数字时代,他们利用与养生相关的App进行打卡,以量化的数据来提醒自己正在养生,例如每日基础代谢率、消耗卡路里、行走步数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余波医生表示,从心理上分析,朋克养生族是对生活学业中压力的发泄。现代社会变化发展快,白天工作学习中积累的压力如果没有合适的宣泄途径,他们就会选择报复性熬夜。深层次原因是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自我意识强化,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相比白天,熬夜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熬夜上瘾。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根本


  余波曾抢救多名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人,他说,虽然他们一边透支身体一边服用各种保健品,但这样的朋克养生并不能真正弥补透支身体带来的损害。


  余波指出,健康不是做数学题,一正一负可相互抵消。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熬夜狂欢会导致某些疾病患病率显著上升,如高血压、糖尿病、某些类型肿瘤等,更为危险的是,在相信朋克养生的错误心态下,熬夜频率会增加。而透支身体,会引发心慌、头痛、脾气暴躁等,其实这正是身体在报警。如果还不引起注意,问题进一步加重,就可能出现脑出血甚至猝死。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江凤林表示,现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一些年轻人习惯于一边吃药一边吃保健品,这是不科学的。有些保健品和药物一起服用会有药物反应,而且加重年轻人的肝肾负担。


  “保健品不是药品,也不能替代药品。”湖南省老年医学与健康科学传播团队首席专家刘幼硕教授指出,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有疾病就应该去正规医疗机构对症治疗,同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快,而不是过度依赖保健品。


  专家表示,作息规律就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养生保健之道。


  民生·社会


  11  家长带孩子整容,资本定义?看脸的世界?


  在所谓“颜值即正义”的诱导下,手术刀下的“美”批量生产,仿佛不可遏阻。相比于过去学生瞒着家长去医院整容,现在却是家长主动带孩子“做脸”。整容何以能对家长和孩子形成“双吸引”?是什么力量从中推波助澜,片面定义“看脸的世界”?


  “送你一个双眼皮”,家长日渐热衷带孩子整容


  高考一结束,整容医生就开始忙碌起来。“光帮小姑娘割双眼皮,一天要做七八台手术。”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美容科主任黄和平说,每逢暑假,高考毕业生和大学生来整容的特别多。


  萌萌是整容学生中的一员。做过眼部整容手术的她,如今拥有漂亮的双眼皮,眼角也开得大大的。因为“颜值在线”,她的信心指数飙升,“现在跟周围人交往,不再碰到爱答不理的情况了”。萌萌说,大二暑假时,家里人得知年轻人现在流行微整容,于是帮她“弥补缺憾”,花了1万元给她眼部“做了提升”。


  从不太同意在自家孩子脸上“动刀子”,到全力支持孩子“刷新形象”,不难看出家长们的“深谋远虑”:有了漂亮脸蛋,大学毕业时可以在万千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在“颜值就是竞争力”的婚恋市场中,同样可以掌握更多主动权。


  在北京某连锁整形医院大厅,艺术生小欣称,为了今后自己的职业更好更顺发展,她的父亲连着好几周上网查资料,到处打听,搜寻靠谱的整容医院和效果良好的整容方法。


  漂亮可兑换成“前程”,颜值“充值”也就成为最好的馈赠。作为给孩子的奖励或礼物,有的家长对孩子承诺,考试考得好,就“送一个双眼皮”。


  不惜重金投入孩子的颜值,多方比较、反复寻找整容良法,让不少公司嗅到商机。不少机构纷纷入驻医美平台,发布整容信息,宣扬整容益处,极力吸引家长眼球,一些与之相关的APP也不断出现。


  一些家长告诉记者,有整容界“小红书”之称的新氧医美APP,以其垂直搜索的便利性、分享互动的运营模式和明星光环,逐渐成为整容市场的“独角兽”。他们说,看了新氧医美APP上的整容“美丽日记”,感到“终于为孩子找对了路”。


  在资本主导的营销盛宴中,线上搜索的便捷与线下的医疗服务无缝对接,吸引了“互联网一代”的部分家长。一篇篇“精准定位”的“美丽日记”链接着整容医院、医生和产品,家长一点击,网页就跳转至医美产品购买页面。


  “美丽的人更接近成功”,资本定义“看脸的世界”


  颜值提高,可增强孩子的社会竞争力,这种观念与“补课从娃娃抓起”如出一辙。由于竞争压力提前,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相貌开始过度焦虑,倾向于改变长相上的不利因素。


  对此,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表示,对颜值过度认同的心态值得警惕,它将误导孩子不再注重内心的修炼,幻想通过整容捷径“一步登天”。家长支持孩子在容貌上的改变,看似馈赠一份礼物,实则对孩子内在能力缺乏信心。


  “明星效应”“网红效应”的价值传导,也让“看脸”变得愈加盛行。“在人人都可以当网红、网红经济日益火热的时代,整容社区越来越多。部分人被‘真情实感的整容日记’和‘网红整容励志走上成功之路’所误导,以为成功与美、成功与成名之间有必然的关系。”顾骏说。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在今天,“网红脸”“滤镜美颜”“马甲线”等大众化审美,窄化了人们的审美观,整容成灾。有人整容成瘾,需要定期“回炉重造”。一些人的医美保养、微整形保养已成一种每年都要“返工”的常态,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顾骏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生认可“整容可以变美,而美丽的人更接近成功”,这其实是接受了市场引导和商家灌输的价值观。今天的很多消费,都是资本助推引发焦虑而人为制造出的。


  随着青春流逝,颜值带来的所谓竞争力会逐渐减弱,高颜值可能会成为“敲门砖”,但绝不是“金饭碗”。与其说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不如说这是个“看能力的世界”。永葆竞争力、永不会褪色的,唯有气质和才华、修养和能力。




互动消息